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>新闻资讯
中医有云 “冬三月,此谓闭藏”,冬气寒凉易侵袭人体脾胃 —— 脾胃喜温恶寒,寒邪内侵则脾阳不振、运化无权,再加上冬日饮食多膏粱厚味、温补滋腻,或因“藏养”而活动减少、气血运行减缓,更易致食积不化、气机阻滞。
不少人因此出现脘腹胀满、嗳气反酸、食少纳呆等不适,既违“冬养脾胃”之要义,也为来年脏腑功能埋下隐患。
实则中医调理消化不良,素来注重“外治引内”,穴位便是经络气血输注之处,按揉对应穴位可温通经络、健脾和胃、理气导滞,无需药石便能疏解脾胃郁滞。接下来,便从中医理论出发,为大家详解冬季调理消化不良的关键穴位及其用法。
水分穴
位置:位于上腹部,前正中线上,脐上1寸(约一横指)。
原理:水分穴是任脉上的要穴,中医认为其能“分利水液,通调水道”。若腹胀因水湿停滞所致(如感觉胀满伴有沉重感),刺激此穴可帮助水湿代谢,减轻胀满。
按摩手法:用食指或中指指腹顺时针轻柔按压3-5分钟,以局部微热为度。饭后30分钟后操作为宜。
天枢穴
位置:在腹部,肚脐旁开2寸(约三横指)处,左右各一。
原理:天枢穴是大肠的“募穴”(气血汇聚之处),擅长调节肠腑气机。中医认为它能升清降浊,促进肠道蠕动,对食积或气滞导致的腹胀(如嗳气、排气不畅)效果显著。
按摩手法:用双手拇指指腹同时按压两侧天枢穴,力度适中,由轻到重揉按3-5分钟,感觉酸胀即可。
内庭穴
位置:在足背,第2和第3脚趾之间,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。
原理:内庭穴是足阳明胃经的“荥穴”,擅长清热化积。针对饮食过度或胃火过旺引起的腹胀(如伴有口臭、便秘),刺激此穴可消导食积、通降胃气。
按摩手法:用拇指指尖用力点按穴位,每侧2-3分钟,感觉酸胀为宜。按摩时可稍用力,以能耐受为度。
下脘穴
位置:在上腹部,前正中线上,脐上2寸(约三横指)。
原理:下脘穴是任脉与足太阴脾经的交会穴,能健脾和胃、通调腹气。尤其适合脾胃虚弱导致的腹胀(如饭后胀满、食欲不振),帮助增强脾胃运化功能。
按摩手法:用中指指腹以打圈方式揉按穴位3-5分钟,力度轻柔,局部发热即可。
按摩小贴士
●上述穴位最好在饭后30分钟至1小时按摩,避免饭后立即操作。
●配合腹部顺时针打圈按摩(以脐为中心),效果更佳。
●孕妇、腹部皮肤损伤或炎症者避免按摩。
●饭后散步有助于身体气机运行,腹胀不消化的人可在饭后1小时散步或劳作来缓解症状。
通过穴位按摩,我们可以借助身体自身的调节能力缓解腹胀。但如果长期或反复出现消化不良,建议咨询中医师进行系统调理。愿大家都能脾胃和畅,享受健康美食!